第140章 曹操(2 / 2)

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,映照着赵云、马超、曹操三人神色各异的脸。

马云禄在灶台边娴熟地翻炒着菜肴,香气弥漫开来。

赵云神情一肃,放下火钳,起身从书桌上拿来一个信封和一张图纸,递给黄平。

“我上次回来就详细地写了一封汇报,就是这个。”

黄平展开图纸,扫了一眼,就听赵云解释道:

“这是我们测绘的航线图和南海周边陆地分布情况。”

闻言,黄平认真观看起来,听着赵云继续汇报,马超则接过火钳烧火。

此行南下,靖远舰队一路沿海岸南下,记录水文,纠正以前记录的航海志。

不仅遵军令占领朱崖洲(海南岛)、在上面找到了适合种地开垦的地方,也去日南郡联系上了曹操。

当年曹操和刘辩南迁,席卷走了不少世家人才,还有无数百姓。

等到了南海,绵延不绝的几十万中原人,不止把交州越民部落吓得瑟瑟发抖,更是让刺史士燮十分紧张,一路都是军队‘护送’,还想方设法从里面捞人,想壮大自己的力量。

不过曹操手下可是文武人才济济,哪会被他一个久离中原的人给挖了墙角。

利用交趾太守贾琮和士燮的东西嫌隙,荀彧等人不仅安然无恙地通过苍梧、郁林,还从两郡忽悠走了部分生活困苦的百姓。

贾琮此人,是有名的清官能吏,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张角七谶单独提到了他,因为张角了解他,以他那谁都告的性格和大汉满朝贪官污吏,被排挤是绝对的。

交趾素来蛮荒,不是其他人想来的,看遍天下,当时可堪平乱重任,还不用大规模发兵的办法,就只有贾琮最合适。

刘辩曹操路过交趾,拜访了一趟贾琮,将中原局势详细说给他听之后,兵不血刃收到一个大才。

有在越人之中声望颇高的贾琮帮助,赵云带着水稻育种的任务和技术找过来的时候,朱崖洲的试验田项目快速落地。

曹操在贾琮的建议下,扩建交趾红河沿岸的城池,利用丛林里丰富的木材资源,发展造船业,慢慢形成了一整套供给体系,实践从黄平那里换来的部分工业技术。

“老曹,可以啊!”

黄平惊叹道,没想到他将贾琮给收服了。

“侥幸,侥幸!”

曹操咧开大板牙,自得的一笑,一股凡尔赛风扑面而来。

赵云继续讲述着在南海的行动:

和曹操他们合作敲定水稻试验田建设和研究院建设工作之后,靖远舰队就悠闲了许多,真正建设还是从交趾、日南等临海郡县招收无业游民,然后由部分人留守培训。

一是解决了太多人涌入交州造成的短期劳动力过剩,好用商品从当地钱粮充足的宗族手里倒换出来粮食;

一方面呢,潜移默化地提高当地落后多年的受教育水平。

听到这里,黄平知道曹操南迁这一路,已经想清楚了,要想走出华夏,华夏的原生人口就是他们最大的靠山,认同了“入华夏者为华夏”的思想。

这是华夷之辩,此前,华夷之辩已经从礼仪区分和伦理区分,等多维度都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,但是还没有正式提出认可华夏,融入华夏,即是华夏的统一理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