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朱元璋淡淡瞥了他一眼,接着说道(2 / 2)

“大人,这是我儿,他知道路,让他带您过去吧。\"

冯景春指着身后这位十四五岁的乐工说道,他们是乐户,其子自然也是,明代户籍皆世代相传。

冯景春之子毕恭毕敬地向着李伟作揖行礼,李伟微微点头示意。

“行,那便随我去吧。\"

话音未落,李伟已起身,与少年冯一同离开教坊司。

清凉山果然名副其实,一片清幽凉爽。

山间零散分布着几株秃枝枯树,地上杂草稀疏泛黄,其间点缀着些许隆起的小土丘,那是贫户亡者的长眠之地。

这般光景,让李伟忆起幼时乡间岁月,自离家求学至今十余载,久违此情此景,心中竟觉既亲切又疏离。

少年冯引他至一处新筑坟冢旁停步:“老爷,此便是徐瑶姑娘之墓了。\"

李伟打量一番,不过是一堆裸露的泥土,仅以几块砖石围成简陋洞状,权作标识。

“嗯,好,把东西放下即可归去,我独自在此便可。\"

李伟温和对少年说道。

“这……老爷,难道不需我相伴么?”少年满脸疑惑。

此等荒郊野外,实话说,若叫他自己留守,还真有些胆怯,毕竟他不过十四五岁年纪。

李伟心领神会,笑着摆手:“无妨,你且先行,我自当无事,莫担忧。\"

随即,他主动接过少年手中物事,挥手示意其返回。

少年迟疑片刻,方依言转身离去,行不多远,忍不住回首望向李伟,见对方再度挥手,这才匆匆下山。

待少年走后,李伟才开启木箱,取出数盘供品置于砖洞两侧,点燃香烛,洒下纸钱焚烧。

他蹲伏火堆之前,添置冥币之际,思绪渐陷迷惘。

下一章稍后再续,昨日午后偷懒未完稿=3d ̄w ̄=3d

------------

无论是前世今生,他皆为浑噩度日之人,只愿苟且偷安,无所追求。

宅居安逸,朝九晚五,虽偶感职场琐碎烦忧,然亦乐得自在。

然入明朝后,朱元璋屡次催促劳作,迫于形势,他勉为其难投入事务,借机改良技术改善生活,倒也过得顺遂。

然而,当他权位达到一定高度时,一切悄然转变。

他想抽身退出,却被朱元璋坚决阻拦,双方的冲突日益尖锐,直至今日徐瑶的离世。

此刻摆在眼前的路已不多:要么服从,继续埋头苦干;要么逃亡,背井离乡;要么反叛,与之决裂。

朱元璋绝非前世那种说走就走的老板,他若想摆脱朱元璋的掌控,并非易事。

四方之地,北边是荒凉险境,南边有深山大洋,他这从未外出的书生,对这些地形毫无了解,贸然前往无异于自寻死路,何况他还未必能顺利脱身。

若是反叛,在乱世或许还能一搏,但在明朝初建之际,这几乎等同于送死。

古语云: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百姓历经多年的战乱,早已厌倦纷争,渴望安宁。

如今民心所向,宁做太平犬,不做乱世人。

新王朝无需多么卓越,只需比乱世稍好即可立足。

朱元璋乃勤政爱民之君,其治下的百姓生活较往昔已大有改善。

即便他喊出新时代的口号,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。

看来唯一的出路只有暂且忍耐,待机逃离。

今后行事必须更加谨慎,不能再如过去般随心所欲。

只要把控住关键事务,即便是皇帝,也难以随意赏罚。

对他而言,这并非难事,即便目前,也是朱元璋苦苦相邀,他才显得从容。

还有李善长和蓝玉等人,必须设法除掉。

但勋贵不同于文官,仅凭受贿的证据不足以置其于死地。

这些人凭借功勋庇护,连朱元璋都不敢轻举妄动,想要取他们性命绝非易事。

纸钱燃尽,只剩一片灰烬。

李伟长叹一声,满心无奈。

“徐瑶,安息吧,害你之人终会下地狱,朱元璋也难逃报应。\"

李伟起身低声说道。

即便蓝玉这些人他无法亲手解决,朱元璋也会代劳。

而朱元璋晚年,命运亦是坎坷,也算是因果报应。

李伟站在原地片刻,环视四周,记住坟头的位置后,才收拾行装离开。

他无意为徐瑶立碑,此处无人守护,做得太过精致只会引贼觊觎,不如任其归于尘土。

北伐大军已出发,朱元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,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,沐英、蓝玉等众多将领随军出征。